实验室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经费1663余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经费726万元,;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经费186 万元;横向项目32项,经费426万元。科研经费总计2713.33万元。出版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255篇,其中SCI论文107篇。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方向一:岛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入侵生态(Conservation of Island Biodiversity and Ecology of Invasions)
学术带头人:史海涛 教授、汪继超 教授
本方向主要开展海南岛热带濒危物种四眼斑龟、青皮等的种群生态保护生物学进行研究;在西沙群岛开展海龟的繁殖生态和海龟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为热带岛屿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红耳龟�假臭草等的生态适应机制研究,建立海南生态安全的预警和防控体系。《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志》(科学出版社)填补了海南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空白。创建了国内唯一一支专门从事龟类研究的队伍,研究工作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对中国龟类的研究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英国《自然》杂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美联社均予以报道。史海涛教授及其团队关于龟类生态与保护的研究成果2017年3月发表在Current Biology,同时被Science评述。
方向二:热带海岸生态修复与污染生态(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ropical Coasts and Pollution Ecology)
学术带头人:张纪亮 教授
本方向主要开展海南沿海防护林及其海岸生态系统(如珊瑚礁)的保护与恢复生态学方面的研究;结合海南岛沿海防护林建设,开展对红树林、珊瑚礁的长期动态监测和服务攻能价值评估,研究海岸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生态学过程与机理、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刘强教授出版《物凋落物生态学》一书,为国际首部系统研究植物凋落物的学术专著,是创立植物凋落物生态学这一新学科的奠基之作。“海岸防护林恢复分三步走”已成为海南岛海防林建设的指导思想。关于水体高效脱氮除磷新材料与装备开发及产业化的研究,已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实现产业化,对水体脱氮除磷领域的技术更新及行业进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成果获2014年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方向三:岛屿物种形成、种间互作与行为生态(Speciation,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and Behavioral Ecology)
学术带头人: 梁伟 教授
本方向通过对岛屿和大陆物种的形态、行为、生理、亲缘地理和系统发育的比较研究,探讨岛屿物种形成的机制及其协同进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鸟类巢寄生行为、热应激与鸟类鸣唱的神经生理机制与进化生物学、动植物(宿主-寄主)种间互作及其协同进化。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杜鹃及其宿主鸟类卵色分类选择的协同进化机制,在国内首次采用光纤光谱仪和鸟类视觉模型系统,对鸟类的卵色和羽毛进行定量化研究。关于鸟类巢寄生行为的研究成果,获2016 年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挪威科技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合作,关于大杜鹃卵色的进化机制发表在持Nature Communications,并被Science评述。受邀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发表文章。
方向四:热带生物适应的分子机理与进化生态(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opical Biological Adaptation and Evolutionary Ecology)
学术带头人:李蕾 教授
本研究方向立足海南岛丰富的热带生物资源,特别是热带植物和微生物,以生物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对珍稀及药用价值较高的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研究,侧重于热带生物功能基因的挖掘、分离、克隆与应用;综合运用分子系统学、亲缘地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理论与方法,通过各类组学技术和大分子解析技术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差异,以揭示热带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探讨热带生物对岛屿环境的适应性进化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